孔子的施教體系與書院精神
來源:人民政協報作者:楊朝明 2023-11-29 16:06
《易經》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是人文教化的目標,“化成天下”以“文明以止”為教化的方向。孔子繼承上古三代的歷史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包含了系統完備的教化學說,影響中國至深至遠。孔子以后,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民族的內在精神,自然也是傳統中國書院的精神。
《孔子家語》中有一段重要記載,清晰地展現了孔子的教學體系。其中說:“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詩書,而道之以孝悌,說之以仁義,觀之以禮樂,然后成之以文德。蓋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孔子進行“文德”教育,他培養的弟子都是文德的典范。認真研究孔子的這一教學框架,會發現其中有嚴密的內在結構,有符合教育規律的深層邏輯結構。
文德教育是孔門教學的靈魂,是儒家教化的中心。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孔子儒學牢籠天地,包孕精微,但一言以蔽之,它關心的還是社會的和諧、人心的和順。中國古代書院教育就是儒學教育,它們的方式、方法、路徑、目標都與孔子“施教”方法和教學體系深度契合,對今天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極具啟發與指導意義。
《孔子家語》記孔子說:“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正確的價值體系決定德行的方向,人的德行體現著價值與信仰。沒有好的德行,作為價值體系的“道”可能就是模糊的。孔子教育通過文德的培養樹立人們的正確價值觀。孔子又說:“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傳統的中國書院十分關注國家的道德建設。
古代書院與社會政治密切相關,就像許許多多的文廟一樣,書院關注天下時事,與社會直接相通,書院與“占盡天下名山”的寺廟與道觀不同,它不會置身事外,遠離人間。例如書院大興的宋代,書院無不講論經學,將經義推之政事。錢穆先生說:“宋學精神,厥有兩端:一曰革新政令,二曰創通經義,而精神之所寄則在書院。”離開了對社會的關切,就沒有傳統中國書院的內在精神。
書院的興衰與社會思想的變化有關。孔子當初開創私學,繼承發展了周代的“王官學”傳統,探索出了極其成功的教育教學模式,他與弟子們共同組成中國最早的民間學術團體,已經具有了書院的雛形。孔子的教學不拘形式,方法靈活多樣,論說修己安人,講述先王之道。但今天正式意義上的書院還是自唐代開始的,由于科舉時代要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很多文人學士要為科舉考試做準備,于是有人在山林之間筑起書屋,作讀書休閑之用,或者相聚讀書論道、修身養性,早期書院就應運而生了。
宋代理學興起,儒家學者以儒家經典教授于各地,講學之風大盛,書院蓬勃興起,于是宋代的書院在規模、性質與功能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既然書院與科舉考試有關,這就決定了宋代書院的性質與方向。例如,政治改革家范仲淹從政時設置學官,胡瑗等人則以“明經”“政用”設科講學。北宋中期理學正式形成之時,以地域為名稱的學派先后出現,諸如周敦頤的“濂學”、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蘇軾父子的“蜀學”等等,他們講授儒家經典,彼此相互呼應,成為儒學復興的重要場所。
談中國書院的歷史發展,自然不能離開朱子。南宋時期,書院文化中影響最大的人物自然就是朱子。朱子在福建建立“閩學”,逐漸形成了他完備的儒學體系,從二程到朱子,其間經過四代的傳授過程,他們的學術文化都有書院與之相隨。朱子所到之處,他往往著意于興建書院。有人統計,由于朱子在武夷山生活、學習、講學、著述時間最長,這里有宋明以來的書院遺址45處,被稱為“道南理窟”,這自然與朱子的影響密不可分。直到清初,康熙皇帝依然推崇朱學,尊之為“學達性天”“大儒世澤”。
在古代書院中,核心的教育與講學內容當然是《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儒家經典,書院像孔子施教那樣以詩書“先”之,原因在于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所說:“詩、書,義之府也;禮、樂,德之則也。德義,利之本也。”也就是說,這是由中國經典的性質與特性所決定的。書院教育中特別注重孝悌、仁義教育,注重禮樂熏陶。例如,朱子為白鹿洞書院所寫的“揭示”,就代表了書院的特性,說明了書院的教育與教學方式與方向。作為白鹿洞書院的學規,這一“揭示”設有“五教之目”“為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包含了豐富的孝悌之教、仁義之道,注重的是文德的養成,對其他書院有重要的影響。
綜觀古代書院,將其與孔子的施教體系相互對照,會給我們重要的歷史啟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傳統中國講究“師道尊嚴”,重視“師道”,就是重視“人道”。傳統的教育說到底就是“成人”之教,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基礎與根本。《中庸》說“盡人之性而后可以盡物之性”,發揚傳統書院教育的內在精神,對于今天學校教育的救偏補弊,盡快改變當下“道術將為天下裂”“只重智,不重仁”“職業為上,德性為下”之類的弊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書院的功能在于教育,它屬于私學,以前都是由著名學者、思想家、教育家主持,一般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組織機構、管理規程,這里也是思想的高地乃至高峰。
書院教育與官學教育相輔相成,互為補充,這里進行的是通才教育,是通識教育,是人文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地方。傳統的中國書院進行的都是人倫教育,“五常”“八德”的教育,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挖掘中華文化遺產,發揮著積極作用,這樣的教育應該大力提倡、積極推廣。今天,注意借鑒傳統書院的模式,鼓勵書院健康發展,應該視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手段與途徑,使之成為“明經義”“正人心”的道場,也有助于今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編輯:翟凌宇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