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大集 | 嘗美食 學手藝 傳承中國傳統非遺文化
來源:孔子博物館作者: 2024-01-27 14:08
“孔子博物館過大年·黃河文化大集”系列活動開始啦!非遺技藝、美食、演藝、年貨、游戲、民俗體驗等眾多特色項目齊聚孔博,帶你尋找回憶中的濃濃年味,感受新春里的盛世中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集”上的趣味活動吧!
體驗傳統文化
留青竹刻
竹刻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漢代。留青竹刻一般先要在竹材上畫出草圖,然后用特制的刀具進行刻劃,制作工藝相當精細,刻畫出的圖案生動傳神。
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龍一直是權力、智慧和吉祥的象征。孔子博物館展出了很多帶有龍元素的文物,衍圣公服飾上就有被稱為“蟒”的龍類元素。留青竹刻臂擱的創作,便選取了這些龍紋圖案,刻畫細致,惟妙惟肖。
孔府門神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技藝是運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圖案,再用墨、紙、絹等材料刷印、裝訂成書籍的一種特殊技藝,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比活字印刷技藝早400多年。它開創了人類復印技術的先河。
門神,即司門守衛之神,是農歷新年被貼于門上的一種畫類,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深受中國民間的歡迎。按照傳統習俗,每到春節前夕,家家戶戶便忙碌起來貼對聯和門神,祈福來年。
在孔子博物館,觀眾可通過雕版印刷的方式,體驗門神年畫的制作,感受濃濃的新年氛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技藝。
葫蘆雕刻
葫蘆雕刻,就是用鏤空或半鏤空的形式,在葫蘆上雕刻出各種美麗吉祥的圖案。在傳統的手工藝之上,非遺傳承人創新加入了許多現代文藝元素,制成葫蘆燈,更具美感,且兼具實用價值,營造出浪漫氛圍和文化氣息。
葫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福祿”,象征著富貴、長壽、吉祥。雕刻師在小小的葫蘆上刻畫出技藝美、文化美和中國美,讓傳統的非遺技藝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弘揚。
翻花
劉氏翻花是一種彩色紙質玩具,清朝以前人們稱之為“翻花”或“翻天印”,后來又稱為“七十二變魔術花”、“百變神花”等。作為一項傳統手工藝,其色彩艷麗造型巧妙,通過翻折能變換多種花型,花里有花,花中交花,花姿優美,栩栩如生,深受廣大群眾,尤其是小朋友的喜愛。
“龍年‘十八變’,拉一拉,開個花,一甩就變,一動就變......”來孔子博物館,趕個大集,看個“戲法兒”,過個喜樂新年!
品嘗非遺美食
孔府花饃
孔府過年,形制完整,規模盛大,“蒸壯”就是孔府慶祝春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傳統上,家家戶戶都會在臘月制作花糕、饅頭等豐富的面食,以招福納吉。孔府花饃,品種豐富,花樣精美,有花糕、年糕、饃饃、花卷、糖包子、豆包子等等,且都具有美好寓意。
將日常的主食賦予新的花樣與寓意,是對美好生活的投射和期許,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守護。
糖畫
糖畫,是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它亦糖亦畫,可觀可食。所用的工具僅一勺一鏟,糖料一般是麥芽糖放在爐子上用溫火熬制,熬到可以牽絲。在繪制造型時,手藝人用小湯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飛快地來回澆鑄,畫出造型,隨即用小鏟刀將糖畫鏟起,粘上竹簽。民間藝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關鍵。糖融化形成金黃的糖漿,勺子移動在案板上形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一幅"觀之若花,食之有味"的糖畫就這樣誕生了,外形美觀精巧、晶瑩剔透,吃起來酥香可口。
糖畫作為民間傳統工藝,蘊含著歷史、美術的傳統元素,它不僅僅是一種美食的藝術,更是飽含著對美好生活、甜蜜生活的向往,對古老傳統文化藝術的表達。
黃河大集導引圖
前來“趕集”的觀眾,這份導引圖請“馬”住!黃河大集位于孔子博物館基座層出口處,參觀展覽,閑逛大集,一路暢通,不要錯過!
更多精彩,盡在“孔子博物館過大年·黃河文化大集”,一起來體驗吧!
編輯:衣悅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