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大文化關系看“兩創”的要義
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錢念孫 2025-05-10 16:44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方略之一。最近,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加快建設文化強國》一文,再次重申“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中華文脈”的重要性,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著中華民族綿延發展的基因和密碼。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和神圣使命。”
究竟應該怎樣認識、理解、把握“兩創”的內涵?從宏觀理論的層面看,我們當下已有的、最為重大、最為凸顯的文化成果,究竟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間是怎樣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呈現和揭示出“兩創”的核心要義是什么?我們從中可以獲得哪些啟示?這些不僅關涉如何看待和領悟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意義,還對我們通過“兩創”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
我國當代已有的、最為重大、最為凸顯的文化成果,無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中,都提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學術界和文藝界探討中華當代文化結構和特質的基本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里也明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文化強國,需要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轉化、繼承和發展來實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所對應的社會發展階段不同,所包含的內容也各有側重并差異明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歷史文化數千年精華的積淀;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所創造的文化成果。它們之間不僅經歷諸多朝代更迭和歲月流徙之變,其各自的時代背景和內容形式也不啻有滄海桑田之異。
然而,盡管古今社會及三大文化之間差別巨大,人們在生活觀念、生存方式等諸多方面不斷棄舊迎新、通時達變,但作為中華兒女,我們與歷代先賢在民族精神及文化血脈上,又一脈相承、彼此貫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作為中華兒女在不同歷史階段創獲的文化成就,其基因血緣和內在精神也是血脈相連、薪火相傳,以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稱之,似不為過。
拿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來說,不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等,它們雖然均分娩于近百年社會發展的崢嶸歲月,卻都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沃土之中,這是歷經數千年熏染、錘煉、鍛造而成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時代表現。
譬如抗戰精神的精神內涵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這實際上就是精忠報國、頑強拼搏、無所畏懼、共御外侮的古老民族精神,簡言之,就是中國歷史上一直高揚的保家衛國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迸發與升華。其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里的各種精神,包括整個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也大體相似,都能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找到母本前身和淵源脈絡。
再如雷鋒精神的精神內涵: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這實際上就是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的堅定信念,急人所急、扶危濟困的古道熱腸,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鉆研勁頭,以及克勤克儉、開源節流的傳統美德在當代的承續和發展。
正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他還說:“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其原因正在這里。
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雖各有自己不同的歷史跨度和時代內涵,但在精神根脈上又彼此貫通、衣缽相承、緊密相連。三者并非簡單隨機的“拼盤”,并非彼此獨立的并列關系,而是血脈相連、前后照應、互有交叉的有機串聯關系。這就是說,三者都是中華文化這個母蚌在華夏文明的深澤大湖中,歷經磨難,孕沙成珠的豐碩成果;或者說,中華文化這根主線孕育和串聯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串珍珠,使它們彼此映照,既各自熠熠生輝,又整體璀璨奪目。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都是中華思想文化精髓熔煉的精神洪流,沿著漫長的歷史河道奔騰而下,在不同河段風云際會而激起的滾滾浪潮。與我們距離較近,以至我們有幸親歷其中,參與建設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所以能夠在新的時代開拓絢麗多姿的文化新天地,能夠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風云中澎湃激揚并掀起舉世矚目的狂瀾巨濤,乃是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積蓄深厚,也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具有的開放包容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品格,以及它們所形成的后浪推前浪的磅礴偉力。
縱觀中國文化思想史,許多談論治國理政和倫理道德的概念與理論,其意蘊一脈相承。譬如,我們今天所說的“以人民為中心”執政理念,就有著源遠流長的深厚傳統。它與古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明夷待訪錄》)等民本思想,不僅意脈相互貫通,精神也高度吻合。其他如崇尚清廉為政、勤勉奉公,倡導嚴于修身、儉約自守等等,莫不如是。
為什么唐太宗懷念魏徵時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傳》)為什么在社會生活疾速演進、今非昔比乃至發生翻天覆地之變的當下,我們仍強調繼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其原因就在于:現代由古代延伸而來,現代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而漫長的古代不僅在時間上是千百個既往歷史階段的累積,并且在知識文化上擁有無數既往經驗和智慧的積淀。
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領域許多反映社會人生基本生存規律的理念及思想,往往并不會隨著時代變遷或朝代更迭而失去意義,反而會伴隨時間推移和歷史檢驗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我們之所以能夠從古代經典如“四書五經”及唐詩宋詞等優秀傳統文化中獲得怡情明智、溫潤心靈的審美感受,其原因正在于此。人們之所以經常說鑒往知來、借古開今,正在于歷史和傳統中飽含著大量處理今天繁難事務的睿智和啟示。
誰能否認當今父母對孩子“好好學習”的嘮叨聲,不是孔子“學而時習之”“君子博學于文”的教導,從先秦一直流響到當下的繞梁余音呢?誰又能否認今天師友“與人為善”的貼心忠告,不是孔子“君子成人之美”、孟子“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的良言,如穿越歷史遙遠山脈的甘泉澆灌和滋潤人們心田呢?至于我們時代流行的許多精神追求、價值理念,如愛國主義、奮斗精神、助人為樂、愛崗敬業等,不也是赤膽忠誠的家國情懷、堅毅頑強的拼搏意志、扶危濟困的古道熱腸,以及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等,在當代的生動演繹和鮮活呈現嗎?
三
放眼整個中華文明演進的歷史長河,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可說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當代的傳承與拓展,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立足中華大地,放眼全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大成果。我們今天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也在于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代實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兩創”雖然強調創新,但絕不意味著舍棄傳統另起爐灶去“創造”和“創新”,而是必須植根和立足于傳統,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即數千年中華文明所淘洗和凝聚的道德理念與思想精髓,與時俱進地做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闡釋、轉化及發展工作。“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此之謂也。中華文明漫長歷史里的每個時段,不論是“為時”還是“為事”而建構的文化園囿,盡管都這樣或那樣異彩紛呈,各領風騷,但在那百卉爭妍、繁花似錦的表象背后,又潛藏著千古不易的定律,成功作品和文化勝景均離不開守正開新。這里的“新”,當然指對新氣象新形勢的描繪和開拓;而“正”,則是指守住價值觀之正,以綿延不絕和活態流動之傳統所彰顯的守正精神,去駕馭題材,表現生活,即韓愈所言“文以載道”是也。
實際上,每個時代的文化演進與開拓,主要是基于傳統的“先在”“先見”和“先結構”,去解讀、闡釋和應對現實變化的結果——猶如老樹發新枝、鐵樹開新花,雖然新枝、新花在時代春風吹拂下展現新的面貌,但它們畢竟是由老干、老枝上發出的新芽、長出的蓓蕾。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許多理念和思想,均與古老而又蔥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須相連、心靈相通,乃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如果我們打著“創造”“創新”的旗號,完全摒棄傳統,另辟門戶,往往易走歷史彎路,回過頭來還要進行歷史補課。改革開放后,“國學熱”逐漸興起,傳統文化日益被重視。中辦、國辦下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等,正是在校正歷史彎路的同時,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中華傳統文化淵博精深,內容浩瀚,做好“兩創”的要點還需要爬羅剔抉,找到最能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精神、最能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鮮明標識的核心內涵,如當今民眾喜聞樂見的“君子文化”勝景等,然后刮垢磨光,通過對其豐富意蘊的發掘和闡釋,激活其旺盛生命力,按照時代的新發展和新要求,對其內涵加以補充和完善,使其成為當代社會既有深厚傳統底蘊又飽含時代精神、具有感召力和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作者系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原主席)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