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讀什么
來源: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作者: 2025-05-23 13:54
在中國古典名著中,有一部書的“熱度”一直居高不下,梁啟超稱其為“二千年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錢穆則認為“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這就是《論語》。
今天,《論語》早已成為我們“日用而不知”的文化資源。比如,我們用“溫故知新”表示復習舊知識以獲取新理解,用“任重道遠”強調責任重大、需長期奮進,用“三省吾身”提倡自我反思、“復盤思維”,用“見賢思齊”鼓勵向有才德的人學習,用“見義勇為”形容見到正義的事主動去做,用“殺身成仁”贊美為理想流血犧牲的精神品質。
《論語》篇幅不過二十篇,字數僅一萬多,為何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以至成為不少中國人的“啟蒙之書”?在今日,當人工智能浪潮席卷世界,當網絡信息碎片吞噬思考,我們又該怎么讀《論語》?
一、讀《論語》,讀的是中道而行的理念
《論語》十分推崇“中道”,孔子感嘆“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將“中庸”視為最高美德。“中庸”不是和稀泥,而是不偏不倚、恰如其分,進退不失其正,在合乎仁義的基礎上中道而行。
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他將如何評價偏離中道的行為?對于“加速主義”,他會說“欲速則不達”;對于猶豫拖延,他會說“再,斯可矣”;對于佛系躺平,他會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對于偏激執拗、盲目自大,他會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告訴我們,真正的成熟,就是學會在沖刺與漫步間找到自己的節奏,在時代的驚濤駭浪中邁出自己中正平和的人生步伐。
二、讀《論語》,讀的是和而不同的精神
孔子曾對比“君子”和“小人”兩種人格,認為君子可以在保持獨立見解的同時,與他人和諧融洽相處,而小人則相反。
生活中,我們容易被固有觀念束縛,讓心中的成見長成一座大山。算法的精準推送,更是加劇了認知繭房、圈層固化的風險。于是,面對性別議題、婚姻議題、職場議題,群體極化消解了理性對話空間;“開盒掛人”、飯圈謾罵、控評拉踩,每種行徑都能成為撕裂輿論的引線。在這樣的氛圍下,人們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難以看到問題的多面性。
實際上,保持個性與接納他者之間并不矛盾。《論語》告訴我們,面對不同的聲音不要急于否定或排斥,而應嘗試去理解、去傾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交往原則,“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是處世風度,“人不知而不慍”是人生境界。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尊重差異的同時凝聚共識,以包容的心態構建多元社會。
讀者在閱覽馬耳他語版《論語》 圖源:新華社
三、讀《論語》,讀的是躬行實踐的思想
孔子十分重視學行一致、知行統一。比如《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中的“習”,不僅指復習,更包含“實踐”之意。孔子常常教導弟子要“訥于言而敏于行”、“聽其言而觀其行”、“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認為真正的君子從不紙上談兵,而是注重腳踏實地行動。
這種“躬行實踐”的思想,并非抽象教條,而是具體的生活哲學。年輕人中流傳著這么一句話:“聽過許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之所以“過不好”,有的人就是因為并沒有將道理轉化為行動,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碼住”并不等于“看過”,“點贊”并不等于“做了”,放棄“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萎靡不振”的內耗循環,將知識化為行動的力量,才能過上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
四、讀《論語》,讀的是快意人生的豁達
細讀《論語》,會發現孔子作為最早的“人生導師”,從不講空虛的大道理,而是從生活出發,以自身為表率,引導大家思考“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他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鼓勵我們以熱愛對抗倦怠;他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提醒我們淡泊名利方能獲得精神自由;他肯定“君子坦蕩蕩”的豁達,反對“小人長戚戚”的焦慮,即使困與匡地,命懸一線,他仍能“弦歌不絕”,超然自若。
當下年輕人中有一種現象,既追求物質欲望又難舍精神自由,既渴望社會認可又放不下高傲身段,即想建立一番事業又常因“沒達到預期”而自責,陷入“做與不做都痛苦”的內耗。
與其糾結與內耗,不如以豁達的心態活出灑脫的人生。比如孔子既稱贊“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顏回,也欣賞以“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為志的曾皙,他用真切的言行告訴我們,“從心所欲不逾矩”才是大智慧,在平凡的日常中,也能活出豐盈。
五、讀《論語》,讀的是立己達人的智慧
《論語》中,弟子子貢問怎樣做才能叫做“仁”,孔子回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認為仁者既追求自身的成長發展,也致力于幫助他人通達進步。同時,孔子又講“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提醒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小到個人,大到國家,不能做恃強凌弱、狼性競爭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者”,也不能做卡脖子、使絆子、放冷箭的“損人不利己者”。一個心懷他者、推己及人的人,才能在交往中獲得更多的支持與信任,開辟更寬廣的人生道路。
同樣,國家和民族要屹立于世界之林,更要有立己達人、兼濟天下的胸懷,在不同文明的交融中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衢州孔廟 圖源:“衢州發布”微信公眾號
六、讀《論語》,讀的是賡續傳承的情懷
《論語》并非從誕生之初就是“國民頂流”,而是歷經了漫長的經典化過程。自從孔子的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成書后,《論語》一直以口傳和抄本形式流傳。經過張禹、孔安國、鄭玄等人的整合與注釋,《論語》的版本在東漢末年基本定型。
歷代學者對《論語》的整理,并非只是簡單的文字校勘、音韻訂正,而是注重將《論語》與社會生活、人倫道德相結合。比如北宋邢昺認為此書“可以經綸世務”,強調《論語》在處理社會事務中的應用價值;朱熹認為此書首章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注重《論語》對普通人修身成德的意義;王陽明則認為此書是“夫子議道之書”,指明《論語》是對處世之道、治國之道的探討。
近年來,海峽兩岸《論語》讀寫接力大會、“一帶一路”國家《論語》譯介工程等活動,更是架起了文化橋梁,以《論語》為媒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遍世界。
兩千多年來,《論語》的傳承,靠的是一代代人的賡續接力,而《論語》也滋養了一代代人,教導我們如何立身處世。今日我們讀《論語》,不僅是為探源尋根,更是為賡續文脈、返本開新。當你感到疲憊時,不妨聽聽孔子那句:“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本穿越兩千年的書里,或許藏著解開困惑的答案。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