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史的底色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 2025-08-05 10:17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縱觀人類文明發展史,各種文明不是獨立存在的孤島,它們的發展也非單體的線性前進,而是多元并存互動交融的協同演進。
在各種文明發展較為獨立的上古時期,文明之間的交往與融合已經存在。上古時期的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華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印第安文明等,多屬不同的地理單元,但當時不易打破的地理隔絕并未阻礙文明之間的交流。作為西方文明開端的希臘文明,在上古時期便與東方文明之間多有交往。希臘克里特宮殿里出現的真人大小的人體雕塑,其技法取自埃及新王國時期的藝術傳統。希臘人在西亞地區腓尼基字母基礎上添加元音而形成的希臘字母,創造了偉大的哲學與戲劇,影響了整個西方文化。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中華文明,在這個時期也早已開始了跨區域對外交流。西漢張騫的“鑿空”之行,帶回了西域的物產與地理及社會信息,標志著中國古代中原王朝與西域系統化交往的開始。公元97年東漢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最遠抵波斯灣,貫通了歐亞陸路交通。
在交流途徑與內容趨于多樣的中古時期,文明之間的交往深度大幅提升。這一時期歐洲文明的發展在大規模借用古希臘羅馬的文化概念、法律體系的同時,融合了同時期東方文明的一些思想、宗教與技術等元素。古典文明的理性思考,對中世紀歐洲的神學與經院哲學產生了深刻影響。魯菲努斯、休格西奧等教會法學家在對羅馬法的考證與厘清的基礎上,結合當時的社會共識,發展了自然權利的觀念。而源出古代中東的基督教,以統一的一神信仰,影響了歐洲人的身份意識與精神歸屬。發端于游牧地帶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在擴張中接觸到了印度、中國等古老的農耕文明,并受其影響部分農耕化。斯拉夫文明所在的地區,曾為古希臘羅馬之邊疆舊地,其與同時代拜占庭帝國的商業、政治與思想文化交流,加速了自身的文明發展進程。拜占庭東正教對斯拉夫人的影響便是明證。基輔的圣索菲亞大教堂就是仿照君士坦丁堡的同名教堂而建,并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頂與馬賽克鑲嵌畫風格。
這一時期,中華文明在融合中快速發展。隋唐時期,陸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宋元至明初,海上絲路取代陸路成為東西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徑。以中國為起點、帶有鮮明和平特征的絲綢之路,在這一時期成為連接亞洲、歐洲、非洲的重要貿易和文化交流通道,并見證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與發展。通過絲綢之路等交通途徑,在15世紀之前總體上遙遙領先的中華文明,為歐洲文明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除了四大發明之外,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還列舉了中華文明影響西方的其他上百種發明,比如機械鐘、鑄鐵法、馬鐙、卡丹環、帕斯卡三角形、弓形拱橋、定量制圖法等。
近代以來,世界連接成為一個整體,文明之間互動空前加強,交流互鑒的特征更為明顯。15世紀末開啟的地理大發現帶來海道大通,使世界由相對隔絕開始走向整體,各大陸之間聯系的空前加強,促進了思想、技術、物種等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交流與傳播。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在堅船利炮和殖民掠奪中強勢崛起,給亞非拉地區人民帶來了沉痛的災難。后者在反帝反殖民運動中改革圖存求解放,開始學習西方文明。以中國為例,19世紀以來,有識之士通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與新文化運動等,先后從器物、制度與思想層面向西方學習。經過多次艱辛探索,最終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之后,中國共產黨人將發端于歐洲的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新的革命道路,造就了如今的社會主義新中國。
在這個文明交流空前頻繁和廣泛的過程中,西方國家也從其他文明吸收有益養分來實現自我發展。儒家、道家等中國傳統思想對伏爾泰、萊布尼茨等歐洲思想家及其倡導的啟蒙運動有深刻的影響。而在中國古代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也對英國等西歐國家文官制度的建立產生了積極作用。總的來說,近代以來東學西傳與西學東漸等文明交往現象,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制度思想、經濟文化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交融與革新。
在當今世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人類生活在地球村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這個客觀現狀更加需要我們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在交流互鑒中共同進步。
需要注意的是,文明的交流互鑒,并不意味著消融去除各文明的本性。如中華文明經歷幾千年時代變遷而延續至今,雖與外部文明不斷融合與發展,但基本特征始終不變,并為當代中國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借鑒和精神動力。實際上,正是因為文明各有特色,交流互鑒才成為必要。只有在多姿多彩、各美其美的世界中,美人之美、美美與共,才會為文明帶來新的發展。
“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秉承文明沖突論而建立以某一文明為中心的企圖,終究無法撼動交流互鑒帶來的世界文明多樣性這一必然趨勢。因為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已經充分表明,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發展史的鮮明底色,也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