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經典范式
來源:人民政協網作者:高金國 2025-08-11 17:05
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卓越貢獻。一個合理的邏輯是,“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需要緊密結實的紐帶,才能真正“命運與共”。這些紐帶,有物質的,比如經濟合作、商貿往來;也有精神的,比如文化交流、文明交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交流互鑒,必然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環。
如果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張試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交流、交融,就是一道必答題。
如何答好這道“必答題”?8月5日落幕的第四屆儒家經典跨語言交流大會,讓人眼前一亮。來自全球70余個國家、超5萬名選手參與的這一盛典,已經成為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縮影,為世界各國進行深度文化交流和文明交融,提供了經典范式。
當前世界上共有200個左右的國家和地區。70余個國家的選手參與盛會,意味著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都有“自己人”在這次盛會上發聲,誦讀中華儒家經典。中國傳統文化崇尚“和而不同”,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腔調和諧共處,在同一片天空下,演繹同一個夢想,這不正是人類對“和”的期待嗎?和,就是你用你的語言,我用我的文化,我不勉強你、你不同化我,但我們心思相通,我們夢想一致——人類和平,天下大同。
2023年發布的《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白皮書中提出,要加強“多元互鑒”:“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基本特征,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動力。我們應當相互尊重,攜手推動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熠熠生輝。”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鑒,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考卷”中被屢屢提及,但當我們作為“答題人”努力思索的時候,卻發現這道題目并不簡單。
文化一定是有區別的。別說整個世界的文化,就是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佛家文化的區別,也很明顯。文明一定是有界限的。不同的文明之間,別說進行文化交流,就是外出旅游,也經常因為不同的手勢造成誤會。文化的交流、文明的交融,在最初階段,一定是困難的。
這種困難,源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間的天然界線。首先是語言。語言不通,理解就成問題。其次是文化。不同的文化,可能讓表面相同的語言有了不同的含義。再次是文明。不同的文明,尤其容易被國際局勢左右,隔閡更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困難面前,文化、文明的交流交融,需要逐個破題。最容易突破的,是跨越語言的交流。語言,本質只是一個工具;會外語,就基本功能而言只是掌握了一門技術。突破語言這個障礙,語言背后的文化、文明因素,才能一一破解。
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的初衷,正是如此。所謂“跨語言”,就是所有的參賽者,都不能使用母語。如是中國人,可用英語、俄語、韓語、日語等誦讀儒家經典或者表演節目;如是外國人,就用中文誦讀中華經典、表演節目。所以從形式上來講,這相當于一檔“外語類”節目;不同的是,有一條線把不同語種穿了起來——那就是儒家經典。不管你用哪種語言,最終一定要和儒家經典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關聯。
為什么只能是儒家經典呢?其他文化、其他文明不行嗎?說實話,從文明交流互鑒的角度來看,主辦方當然更希望有其他文化、其他文明的經典加入進來,因為無論儒家文化還是更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是倡導和諧、包容、大同的。伊斯蘭文化、歐美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文化等世界不同的文化,都參與到跨越語言的交流互鑒中來,人類文明百花園才能更加百花齊放、燦爛輝煌。
然而現實是,“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種新舊問題與復雜矛盾疊加碰撞、交織發酵。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成為常態。”“現行國際秩序面臨多重挑戰,一些國家奉行實力至上的邏輯,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大行其道,發展鴻溝加劇,安全赤字加重,結盟對抗、封閉排他的做法與多極化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與冷戰結束后的國際關系走向格格不入。”(《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
現實之下,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做好自己、影響別人”,首先立足于自身優勢,去努力傳遞中華民族的和平夢想,去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了5000年的和諧之聲。舉辦儒家經典跨語言誦讀大會,首先要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著力打造一個交流互鑒的經典范式,才能引導更多國家、更多民族參與到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來。
跨語言只是第一步。我們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將來,這場盛會將從“跨語言”升級為“跨文化”,從“跨文化”進步為“跨文明”,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大舞臺上熠熠生輝,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高金國系尼山世界儒學中心高級編輯)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