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劉水靜 陶瓷 2025-05-12 09:15
2025年第8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設文化強國》。文章指出,“文化強國之‘強’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狀態、文化修養上”,強調“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養全民族昂揚奮發的精神氣質”。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以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養人心志、育人情操,在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同時增強團結奮進的精神力量,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注重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是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的必然要求。正所謂“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之“化”,本義即指文化所具有的育人、化人、養人、成人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始終堅持文化建設著眼于人、落腳于人。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近年來,我國圍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標準化、均等化要求,建成覆蓋城鄉的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積極推動優質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惠及全體人民。調查顯示,我國成年國民綜合閱讀率攀升至82.1%,人均紙質與電子書合計閱讀量達8.31本,數字化閱讀接觸率首次突破80%。放眼全國,城市書房等新空間延續城市文脈,家門口的“村晚”帶火鄉村文化生活……重視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應當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文化強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優質文化產品創作與傳播,也為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作用提供了助力。能夠有效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究竟從何而來?可以說,真正經得起歷史與人民檢驗的優秀作品,無不扎根社會實踐、反映人民生活,無不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向上的價值追求,給人們以心靈洗禮和精神激勵。文藝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從電視劇《山海情》《人世間》引發收視熱潮,到電影《哪吒之魔童鬧?!贰堕L安三萬里》充分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這些作品正是在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懷中激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其中,創新是文藝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新時代文藝創作在觀念、內容、體裁、形式等方面的綜合創新中蓬勃發展。比如,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用“戲劇+影視+訪談”的方式讓古代典籍“活”起來;在手法創新上,舞劇《詠春》將現代舞與傳統武術相結合,以雙線敘事賦予非遺文化新活力等。這些成功案例啟示我們,滿足新時代人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必須將創新意識貫穿文化創作全過程,在觀念與手段、內容與形式、藝術與技術的深度融合中,推出更多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文化精品。
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充分發揮文化養心志、育情操作用的堅實支撐。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強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社區文化中心等文化設施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做法,以流動文化館、流動圖書館等服務形式,致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如江蘇推出“移動美術館”巡展活動,通過可移動的數字化展陳設備,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欣賞到高品質藝術展覽;浙江嘉興打造“禾城藝”文化驛站,將社區閑置空間改造為“家門口的新型文化空間”;山東搭建“齊魯文化云”公共文化服務云平臺,提供“點單式”文化服務,使村民通過手機“點單”享受戲曲演出、非遺體驗等定制服務,讓優質文化資源在全社會充分流動,為人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
未來,我們更要攜手同心,積極營造良好文化生態,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在破立并舉、激濁揚清中營造清朗、健康的文化環境,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
(作者:劉水靜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陶瓷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