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漢學:為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新活力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 2025-05-24 15:14
漢學作為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學術傳統,自近代以來在世界范圍內不斷演進。漢學是文化交流的成果,在人類文明發展的長河中,始終承載著“互通的過去”與“共建的未來”的雙重使命。
漢學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門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的研究。當今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明在沖突與融合之間碰撞交織,中國正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到全球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之中。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作為中外文明對話的重要紐帶,漢學的研究范式、學術功能與社會價值正面臨深刻變革,更加需要跨越國界、民族、地域的合作,這也是漢學研究歷久彌新的動力所在。新時代的漢學,研究范圍已超越傳統的歷史、語言、文化、翻譯,拓延到比較文明、跨文化研究、全球史研究、區域與國別研究等諸多領域,并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推動不同文明對話與互鑒,構建更具包容性、創新性與實踐性的文明對話機制,進一步肩負起時代使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思想活力和文化張力。這既是學術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回應時代課題的必然選擇。
使命轉型:從“他者研究”到“文明互鑒”
漢學的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歐洲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初步研究,以利瑪竇為代表的傳教士開西學東漸之先河,也推動中學西傳,為漢學發展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從早期的“中國熱”到近現代的“中國學”,漢學從以宗教為驅動力到現代的跨學科研究,這一過程中,漢學既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產物,也是西方知識體系對中國認知的映射。作為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自己的“他山之石”,傳統漢學研究呈現出熱烈和繁榮的景象。近年來,在西方愈發重視當代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現實研究的背景下,我們重新檢視傳統漢學的研究歷史,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傳統漢學研究往往帶有“東方主義”色彩,其視角多受制于西方中心主義的學術框架,導致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與局限性。
新時代漢學承擔著連接古今、融匯古今之變的歷史重任,能夠推動更多的人認識一個古老的中國,現代的中國和多彩的中國。因此,新時代漢學研究需要突破傳統漢學的“他者”定位,打破“西方中心主義”的學術霸權,構建多元化的研究視角,轉向以中國為方法、以文明對話為目標的學術范式,了解不同國家的文明和歷史,通過跨文化研究來探討人類文明問題,將中國文明置于人類文明的整體框架中進行比較與對話。中國在數字治理、脫貧攻堅等領域的實踐,為漢學提供了鮮活的研究素材。新時代漢學研究要強化對“中國經驗”的學術提煉,將中國式現代化、全過程人民民主等理論成果納入全球學術話語體系,揭示中國經驗的世界價值,助力架穩架寬文明交流互鑒之橋,推動漢學研究從“單向輸出”向“雙向互鑒”轉型。
青年智慧:塑造漢學未來的先鋒力量
青年群體始終是漢學變革的先鋒力量。在全球化與數字化交織的時代浪潮中,青年漢學家以其獨特的思維視角、創新活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成為推動漢學研究迭代升級的核心力量。青年漢學家的創新精神,體現在對前沿領域的敏銳捕捉與跨學科方法論的靈活運用。他們將人工智能算法與漢學研究結合,挖掘中國古代文獻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將中國文化元素轉化為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文化符號”,為漢學研究注入鮮活的當代性。青年漢學家肩負彌合文明鴻溝、凝聚全球共識的特殊使命。他們通過世界青年漢學家論壇、良渚論壇等機制,圍繞“文明互鑒的新紐帶”“跨越時空的文明交流”等議題提出創新方案,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漢學研究的內涵,也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提供了新范例。
新時代漢學的繁榮發展,必須將青年置于戰略優先位置,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戰略眼光,為青年漢學家搭建“學術成長有通道、創新創造有舞臺、全球治理有聲音”的立體化發展體系,讓青年漢學家成為文明互鑒的“橋梁紐帶”與學術變革的“弄潮兒”。為此,應當繼續打造好“世界漢學大會”等重要品牌,設立青年漢學家培養項目,不斷開拓年輕漢學家與老一輩漢學家之間的交流新渠道,為青年漢學家提供系統的學術訓練和豐富的研究資源。此外,還應鼓勵青年漢學家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建立融合傳統漢學研究和現當代中國研究的學術平臺,推動跨學科融合,將漢學研究與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結合,從而通過學術共同體的建設,推動青年漢學研究者持續推出高質量研究成果,向世界更好呈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科技賦能:數智時代的文明闡釋
在當前數智時代,漢學的研究方式、傳播路徑與人才培養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技賦能已成為漢學研究的重要驅動力。數字人文把中華文化的轉化發展引向了新的階段,將中華文明從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時空,延續到當下與更久遠的未來。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深刻改變漢學的知識結構。譬如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與多語種機器翻譯等技術,傳統文獻得以被更高效地分析、傳播。又如通過數字化平臺,漢學研究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實現全球學者的協同創新。數字人文將促進漢學研究的跨文化合作,推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漢學研究,增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這種數字化轉型,不僅提升了漢學研究的效率,便于保存和利用漢學研究成果,更降低了跨文化傳播的門檻,為文明對話提供了更廣泛的參與渠道。
此外,科技還為漢學研究提供了“沉浸式”體驗的可能性。例如,虛擬現實技術可以還原古代中國的文化場景,讓學者和公眾直觀感受中國文明的演變過程。這種技術手段的引入,使漢學研究從“靜態描述”轉向“動態體驗”,增強了文明交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維度拓展:開創人類文明新篇章
世界發展的大主題依然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世界發展的大潮流是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在今天這個互聯互通的時代,各國利益休戚相關、命運緊密相連,在全球網絡中生存、在全球舞臺上發展,相互依存、相互聯動,共存一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各國乘坐在一條命運與共的大船上,要穿越驚濤駭浪、駛向光明未來,必須同舟共濟,企圖把誰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毙〈洸黄痫L浪,巨艦才能頂住驚濤駭浪。面對共同挑戰,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人類只有和衷共濟、和合共生這一條出路。
中西文明交往源遠流長,漢學反映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和具有不同特點的中西文明之間從未間斷的接觸、認知、交流和對話。新時代漢學研究需要以“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精神,胸懷天下、融通中外,既深耕中華文明的根脈,又擁抱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以“世界眼光”審視中國經驗,將其置于人類文明演進的長周期中進行比較與總結,關注文明多樣性與全球治理,探討如何通過文明對話,彌合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與發展赤字等層出不窮并愈發嚴峻的全球性問題,應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重視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啟示,分析全過程人民民主、共同富裕等中國方案對世界現代化進程的貢獻;與海內外學界聯手構建更為團結緊密的漢學研究學術共同體,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為世界文明的傳承、發展、創新貢獻智慧。
新時代的漢學,既是學術創新的前沿領域,也是文明對話的重要載體。我們期待,通過構建開放、包容、共享的學術生態,新時代的漢學能夠真正在差異中求共識、在包容中促和諧、在合作中謀發展,推動不同文明在平等對話中實現共存繁榮,在文明交流互鑒、相知相融中書寫人類文明新篇章,為世界的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提供方案智慧、作出文明貢獻。
(作者:林尚立,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