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全球文明對話的時代價值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張東剛 2025-07-26 09:43
文明多樣性構成人類社會的本真特征與歷史演進的基本圖景。當文明格局面臨百年未有的深度重構,“對抗”還是“對話”的價值選擇關乎世界和平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7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致賀信,系統闡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明確樹立文明對話的理念指引,以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破解時代之問。深刻理解全球文明對話的時代價值,要把握中華文明強調和合共生的歷史基因,闡明文明對話是破解時代難題的合理路徑,由此更好推動人類進步與和平發展。
中華文明強調和合共生的歷史基因
“文明”即文教昌明,在中國思想典籍中意為文采、文德的輝耀。其在西方學者筆下常被用來描述有組織性的社會生活狀態,即“civilization”,表明世俗的、進步的人類自我發展。
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人類文明史是璀璨奪目的畫卷,在歷史上展現了多樣性特征。中華文明、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等雖然不是同一時間出現的,但是在某一時間內存在著許多文明,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世界文明從源頭起就是多樣的,從歷史實際而言,每一種文明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現代化。在上述諸種文明中,勃發興盛幾乎都受益于交流互鑒,衰頹消散基本上都受害于侵略紛爭,從中可見文明和諧發展的規律性特征。
踐行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是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流。據《尚書·堯典》記載:“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在銅石并用的部落聯盟階段,族、國(百姓)以至萬邦,采用“親”“睦”“協和”的態度,崇尚“和平”,倡導以“協和萬邦”為邦交原則。秦漢時期,中央王朝的北方勁敵是匈奴。雙方雖互有攻守,但“和”是主流。西漢元帝時,南匈奴降漢,漢廷在力量對比上占據優勢,但仍寬待對方,予以附塞安置,保持友好往來。終漢一世,和平共處是漢廷追求的目標;而推行霸權、摧毀對方是兩漢政權始終排斥的。當時,兩漢長安有“胡巫”“越巫”,中央軍隊有“胡騎”“越騎”,漢地商業活動中更是多見“商胡”“賈胡”“酒家胡”的身影。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興盛,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不同信仰亦在此時傳入中國,在中華大地上各種宗教信仰并存有序。
文明的繁盛進步離不開交流互鑒。中華文明從來不故步自封,長期保持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從而創造了歷史悠久且內涵豐富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社會文明,實現了文明持續發展和綜合創新。自古以來,中國就通過信使、貿易、傳教等方式,在與周邊國家的交流互鑒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身的經濟文化,并將先進文化向世界各地傳播。在與外族交往實踐中,愛好和平、友好往來的觀念逐漸熔鑄進中華文明的基因,中國很早就提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倡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道德,深知“國雖大,好戰必亡”的道理。鄭和下西洋早于西方大航海時代近一個世紀,最遠到達非洲的東岸,所到國家帶去的是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進行的是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并未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以中國為中心的絲綢之路和朝貢貿易體系亦很早發展成熟,但中國并未憑借這一優勢而對周邊國家進行經濟剝削,反而十分優待來往中國的外國客商,在鼎盛時期出現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歷史表明,每一種文明都根植于獨特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統,體現其精神追求和價值內涵,打開了理解人類發展可能性的窗口。中華文明強調和合共生、成人之美,倡導在文明對話中照亮人類共同的心靈歸處,以“己欲立而立人”的博大胸懷照亮多元文明發展之路,為文明和諧發展提供了重要鏡鑒。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合共生,要茹古涵今,推陳出新,實現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破除西方中心主義的觀念壁壘,解構文明等級論和文明沖突論,實現文明基因的深層覺醒,重塑全球文明發展格局。
文明對話是破解時代難題的合理路徑
今天,世界局勢發生著前所未有的復雜變化,給文明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世界經濟脆弱性更加突出,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糧食和能源等多重危機疊加,人類發展面臨重大挑戰。面對世界政治經濟秩序的激烈動蕩以及隨之而來的風險和危機,唯有借鑒中華文明強調的互鑒會通的智慧,以更為開闊的文化視域加強對話,才能重構文明的自我理解、達成文明的彼此交融,唯有深化溯源、參稽治亂的文明研究,才能經世致用、鑒往知來。
不同文明和合共生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表明的社會發展規律。文明在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對象性活動中形成和發展,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們共同活動的結果。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及其與生產關系廣泛而深刻的相互作用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動力,并以“人格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自由人的聯合體”為標準界定了文明發展的三個階段。隨著社會發展程度日益加深,人們在普遍的社會交往中使歷史走向世界歷史。現代社會處于“物的依賴階段”,創造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可觀的物質基礎,形成了世界市場和國際貿易。但是,現代西方文明發展伴隨著資本擴張和殖民體系,文明社會被異化為一種背離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的野蠻。因此,必須變革人奴役人的社會關系,實現人類文明從沖突到和諧的發展,在世界歷史進程中創造以勞動與所有相統一的內生力量來建構新文明形態。
“兩個結合”為文明和諧發展指明方向。近代以來,從“西學為體、中學為用”之說,到進化論引入后的“體用一致”主張,再到新文化運動倡導的反封建的啟蒙,中西文明持續發生接觸和碰撞。直至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入中國并與中國革命實踐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古今中西之爭”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我們黨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深度融合,逐步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既走向中華文明的歷史深處,又從歷史深處走來,書寫現代文明發展的中國篇章。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內涵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主邏輯,在此過程中積極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文明的精華,不斷豐盈文明和諧發展的實體性內容,為文明新形態的實踐創造提供了思想根基。
全球文明倡議為新時代文明對話提供行動綱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明確了全球文明發展進步的首要前提、基本立場、歷史定位和具體路徑,體現了深邃的戰略眼光、寬廣的歷史視野、強烈的時代擔當和博大的人類情懷,深刻闡釋了新時代文明發展應當秉持的基本理念,為夯實全球發展與安全的文明之基、引領和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建立全球文明對話新秩序、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全球文明倡議已在世界各地引起廣泛關注,變為有識之士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的切實行動。進一步推動文明和諧發展和時代進步,要堅持平等包容、守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普遍愿望,營造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氛圍,合力提升全球治理體系效能。
以文明對話推動人類進步與和平發展
教育是增進理解、促進民心相通、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的基本途徑,大學是孕育文明、傳承文明、創造文明的思想高地。中國人民大學發起的“全球文明交流互鑒合作研究計劃”被列入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行動計劃清單,我們將致力于構建一體多元、跨域聯動的全球文明研究網絡,搭建啟迪思想、溝通民心的全球文明對話平臺,創設務實有效、行穩致遠的長效合作機制,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促進文明對話中的獨特作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學術智慧。
以開放的胸懷共塑文明對話范式。我們將團結全球范圍的高校及教育機構,打造更多高水平的文明對話平臺,鼓勵專家學者互訪互學、青年學生共研共議、智庫機構互聯互通,構建深度合作、充滿活力的全球文明對話網絡,以交流消除誤解,以互鑒超越隔閡,以對話凝聚共識。
以自信的態度共創文化傳承成果。我們將堅定文化自信自立,發掘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財富,將文化古籍、學術典藏、非遺技藝等系統融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在保護中傳承歷史記憶,在研究中激活內生力量,在發展中守護文化根魂。
以合作的精神共享文化發展機遇。我們將探索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進程中的文化資源保護、展示與傳播,充分發揮全球智力優勢,合作開展數字人文研究,構建沉浸式文化體驗場景,加強數字技術賦能文化領域的交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使數字技術與人文精神互聯互構,讓古老文明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以和諧的理念共建文明繁榮格局。我們要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文明優越論”和“文化霸權”,堅定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建全球文明研究共同體,攜手解答時代課題,呈現符合世界各民族發展需求的文明邏輯,為實現不同文明之間交流融通、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實質性貢獻。
(作者:張東剛,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