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訪學駐研計劃 | 杜斯佩:正義之道與選賢任能之世——釋《禮運》首章
來源:中國孔子網作者: 2025-07-27 15:06
編者按
國外專家學者“齊魯訪學駐研計劃”是為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由山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山東大學共同發起,山東出版集團大力支持,立足山東儒家文化資源富集優勢,架設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橋梁的一項重要舉措。
中國孔子網特開辟專欄,刊登部分駐研學者的高質量學術文章,以饗讀者。本期推出意大利聯合校園大學副教授杜斯佩(Giuseppe Ginepro)文章《正義之道與選賢任能之世——釋<禮運>首章》。
“齊魯訪學駐研計劃”訪問學者,意大利聯合校園大學副教授杜斯佩
正義與選賢任能是穩定政治體系的基本要素,其特征在于以公平與集體福祉促進公共和諧的追求。本文認為,《禮運》開篇所倡導的正是正義與賢能政治,而非反等級制或無差別的平等主義。首先,本文通過鄭玄注疏論證這一公正政體的理想;其次,結合楊天宇注及《論語》,闡明該理想與儒家理想政體的契合性;最后,基于康有為及《論語》的詮釋,本文論證《禮運》所傳承的儒家正義觀對構建當代賢能政治體系具有根本意義。
本文首先考察《禮運》所倡導的政體形態。經文宣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鄭玄注認為,《禮運》之理想政體契合“正義”與“大同”原則。在此政體中,正義通過“大同”得以實現——其以特定方式建構社會關系,使個體各依其才、各盡其用。統治者“讓位于圣”,確保治權不為世襲特權所壟斷(“不獨親其親”)。《禮運》將此原則推展至社會倫理:子女之孝不限于生父,君長之慈不囿于己子。鄭玄指出,此種普遍化的情感消除了偏私,使“選賢任能”得以暢通無礙。由是,民眾既能實現道德完滿,又可享有分配正義。加之個體各得其位、各盡所能,故無人遭受匱乏,終成“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的無匱乏社會。此框架最終達至“大同”理想,實現“和寧”之境。要之,《禮運》明確構建了一個兼具正義性與包容性的政體模型。
第二個核心問題在于:《禮運》所倡導的公正大同政體是否契合儒家政治理想?楊天宇的注疏明確指出,古代圣王的“大道”集中體現了儒家政體的精髓。這一闡釋與《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治理模式相互印證,更得到《孟子·滕文公下》的進一步支持——該篇警告世人,背離先王之道將導致政治衰敗,而這種衰敗根源在于統治者未能持守此種正義標準。楊天宇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段經文譯為現代漢語時,明確將《禮運》與儒家統治范式相聯系。他的譯文特別強調:這一“大同”世界與公正賢能政體至今仍具典范意義,正是因其能夠培育社會信任與和諧。從根本上說,這些原則的可欲性反映了儒家“大同”社會的崇高理想。總而言之,《禮運》為儒家政治理想提供了一份權威藍圖。本文最后探討的核心問題是:《禮運》所呈現的典范性儒家政體,對當代賢能政治與正義理論是否仍具現實意義?康有為曾尊《禮運》為“萬國之至經”,其《大同書》更將“大同”理念視為現代政治制度的根基。鑒于“大同”思想在《禮運》儒家理想中的核心地位,康氏力倡此種政治模式。尤為關鍵的是,《禮運》絕非主張反等級制度或絕對平均主義的烏托邦,而是提出了一種能夠培育賢能政治的儒家正義觀。在此意義上,《禮運》實為儒家治理思想的宣言書。這一理念與《論語》的治國思想高度契合——以道德修養為基礎的統治確保賢能之士得以執政。同樣,《禮運》中的儒家政體通過德才而非強權確立統治合法性。正義與平衡構成這一模式的核心特征,誠如《論語》所言:“君子周而不比”。與《大學》相仿,《禮運》將治理根基深植于親親之情,儒家行政皆通過合宜的禮制實踐得以體現。因此,《禮運》與儒家核心經典共同構建了一個理想的“公正”與“大同”政體。對康有為而言,《禮運》更是孔子“微言大義”的真傳。《禮運》開篇所提出的賢能公正政體,不僅提供了極具說服力的儒家正義框架,其現實意義至今未減——要實現其中描繪的賢能政治愿景,就必須積極踐行它所指引的正義之道。
在沖突與失序的時代背景下,《禮運》的政治愿景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該文本闡述的儒家框架之所以保持當代價值,正是因為它推進了一種賢能政治的理想。采用《禮運》的進路不僅能夠促進更大的正義與大同,還將在我們時代的所有國家中培育和諧與和平。《禮運》和儒家政治思想所強調的原則仍然需要我們認真考量。當政治制度必須持續應對正義和賢能治理的問題時,尋找這些挑戰的可行解決方案變得日益緊迫。在此背景下,《禮運》提供了值得仔細考察的寶貴洞見。該文本提出的具體建議可能有助于解決這些長期存在的政治困境,使其研究既及時又必要。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