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 文化出圈 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沈可 2025-05-26 09:19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促進文化產業形態、內容和傳播方式的變革,重塑文化生產、消費的流程與模式,既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機遇,又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辟新路徑。在科技迭代演進和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推動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為特征的新型文化業態,是與互聯網和數字技術迭代升級相適應、相匹配、相融合的產業組織形態,是推動經濟結構優化、促進文化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擔負新時代文化使命的內在要求。為此,我們應聚焦文化強國戰略目標,將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置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整體格局中加以謀劃,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贏得文化產業發展主動權。
推動文化和科技融合,各地進行了不少探索。比如,湖南以創建國家文化和科技融合試驗區為契機,實施“非遺+旅游”“非遺+科技”融合行動,提升煙花、陶瓷、湘繡等傳統工藝的數智化、綠色化水平;山東出臺相關文件,提出建成50家左右特色鮮明、示范性強、管理規范、配套完善的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00家左右擁有知名品牌、引領行業發展、競爭力強的省級文化和科技融合領軍企業;貴州利用互聯網、AI等科技手段,打造“科技+文旅”新場景、新體驗,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紅飄帶)用“科技+文旅”的形式講好紅色故事,深受省內外游客喜愛。
文化和科技融合,不是物理意義的簡單相加,而是以化學反應驅動文化產業的內涵發展與質的躍升。通過技術賦能使文化獲得全新的表現形式與傳播模式,推進技術集成與內容創新的有機結合,創造出人民群眾喜愛的精神文化產品。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中華文明史和人類文明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的挖掘,以“文化+科技”將蘊含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要素。利用先進科技為優秀傳統文化提供全新表達載體,通過新媒體技術進一步拓寬傳播渠道,充分激活其生命力,為文化創新插上科技翅膀。
數字技術作為引領新一輪信息化變革的重要技術,深刻影響文化產品形態和內容生產。各地可結合實際,充分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資源,運用新型視聽、人工智能、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助推文化產品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比如,在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方面,以高科技推動產品突破介質、載體、時空等界限,通過科技手段打造集視覺、觸覺、聽覺等體驗為一體的沉浸式環境,讓受眾身臨其境感知文化的獨特魅力。人們注意到,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研究院以科技賦能文物發掘、修復與展陳全鏈條,文物實現“數字重生”“開口說話”;在甘肅敦煌,集納海量數據資源的“數字敦煌”面向全球共享,實現窟內文物窟外看。
文化和科技都具有創新驅動和知識密集的特點,應持續激發各類主體參與推進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注重加強系統謀劃,建立有利于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通過政策的創新性供給和運行機制的大膽探索,實現資源優化整合。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形成集技術研發、項目孵化、文化展示、文化投資、文化交易于一體的產業閉環。
文化和科技融合發展的競爭力優勢,建立在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與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上。實現文化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應避免急功近利、目光短淺等問題,完善支持新型文化產業發展的耐心資本,給技術突破提供更加包容、更大支持力度的創新創業環境。
人才是創新融合的第一資源。基于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需求,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人才培養政策,完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知識產權交易,有效激發企業和科研人員創新活力。設立文化和科技融合創投基金與啟動資金,以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吸引高端人才聚集,加速推動新型文化業態發展。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