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三孔”何以風華依舊
來源:大眾日報作者: 2025-08-07 09:12
晨曦穿透古柏,灑在孔廟奎文閣的雕甍上。有著37年工齡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孔令偉仰頭審視梁枋斗拱,和身后五代匠人組成的“三孔”古建隊一道為圣殿“把脈問診”。這看似平常的晨間巡查,正是曲阜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體系的鮮活注腳。
“治未病”:歲修織就防護網
“老張,奎文閣(外廊)地磚裂了,帶上家伙事,閉園后搶修!”日前,孔令偉巡查時敏銳捕捉到一塊看似不起眼的地磚裂痕。酷暑高溫逼近40度,他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召集人馬進入“戰備狀態”。
待游客散盡,拆舊磚、鋪新墁、精細處理面層、最后均勻涂抹兩遍生桐油“鉆生”……一塊小小的地磚,修復流程一絲不茍,耗去整整三個小時,工作結束時已是星河低垂。
“雨季到了,外廊地磚滲水,會泡壞建筑基底,那時就得動‘大手術’了!”抹去額頭的汗水,孔令偉長舒一口氣。在他眼中,古建修繕如同醫道,“治小病”、“防未病”,遠比“醫沉疴”更科學、更經濟。
孔令偉所在的“三孔”古建隊歷經七十多年實踐,摸索出了一套以固定班底為支撐的規范性歲修機制,這也是文物“最小干預”保護原則在曲阜的生動體現。
歲修,即每年按計劃進行的周期性維修養護,核心在于預防——從小處著手,消除隱患,延長壽命,避免陷入“修了壞、壞了修”的怪圈。春季上房拔草“倒壟”,防草木撐裂瓦墻;秋季及時清掃落葉,阻積水侵蝕構件……這些看似細微的勞作,構筑起文物長治久安的基石。
以賽育匠:淬火礪出真功夫
7月6日,四川瀘州,2025年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二屆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收官。“三孔”古建隊5人出征,4人載譽而歸。其中,木作工匠江新乾再次力壓群雄,閃耀賽場。
“大賽是磨刀石,逼著我們精益求精,練就真本事。”江新乾坦言,比個人技藝精進更欣慰的,是大賽點燃了社會對古建修繕技藝的熱情。
曲阜,堪稱古建技能大賽的先行者。早在2015年,曲阜就創新舉辦了首屆古建職業技能大賽,初衷明確:以賽代練、以賽聚才、以賽揚名。
大賽的持續發酵,今年為這支傳承五代、堅守七十余載的200人專業團隊帶來了3名“95后”新銳。22歲的楊子豪深受國潮興起和文保報道的影響:“辛苦是真辛苦,但能從時間手里搶救文物,在精雕細琢中磨礪匠心,既非凡又帥氣!”
入隊后,楊子豪拜師江新乾,從零苦練木作基本功。江新乾的教學堅守手把手、傳幫帶的老傳統——刮料找平、刺鋸切割、鑿孔修理,一步不落。
“制作工藝本身,就是文物承載的歷史密碼。”江新乾強調,“三孔”古建隊恪守祖傳技藝,嚴格依據《孔府檔案》等史料修復建筑,“我們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培養出技藝精湛、深諳文化的修復師,把守護的擔子穩穩傳下去!”
古藝新生:科研注入創新力
2020年7月,一場科研攻堅啟動。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處聯合故宮博物院、東南大學、天津大學等機構,承擔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課題——《明清官式建筑營造技藝科學認知與本體保護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其中,曲阜與東南大學擔綱“明清官式建筑傳統材料保護與材料改性研究”子課題,主攻石灰替代難題。
潛心試驗,成果斐然。團隊首創“隔、阻、緩、修”材料保護新策略,融合有機-無機復合、聚合物接枝與分子裁剪、納米改性等尖端技術,成功研發出磚石灰和油畫糊系列保護新材料。2021年,這些新材料在曲阜孔廟神庖院門屋面及院墻得到實際應用。
示范工程結束后,嚴格的監測(拍照、石灰試塊強度測試、環境溫濕度記錄)隨之展開,形成了詳實的設計、施工方案及總結報告。2023年12月,整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成功結項。權威專家驗收意見明確:曲阜和故宮的示范應用效果顯著,新材料在自然環境下一年無脫落、無變色粉化,性能指標完全達標。
科研創新,已成為“曲阜范式”的強勁引擎。為在恪守老技藝、老傳統的前提下持續煥新保護路徑,曲阜大力招才引智:2家國家級、1家省級文物科研基地,1家國家級文物建筑人才培訓基地,8所名校教學實踐基地相繼扎根于此;李永革、王明亮、孔祥民(齊魯大工匠)等大師工作室紛紛掛牌,搭建起高水平研究交流與人才培養平臺。同時,積極提煉保護實踐中的科技亮點,申報成立山東省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區域中心……傳統技藝+科研轉化的可持續保護之路正越走越寬。
千年文脈,薪火相傳。從歲修織就的防護網絡,到以賽育匠淬煉的匠心隊伍,再到古藝新生驅動的科研創新,當孔廟的晨鐘再次響起,我們看到的不僅是能工巧匠在梁枋間的精雕細琢,更是一個民族對文化根脈的虔誠守護。
編輯:宮英英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