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曹芳 陸衛明 2025-08-18 09:44
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能滿足于向國外提供一些表層的文化符號,關鍵是要把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精神標識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獨有的標識性概念和命題,是文化精髓的邏輯延伸與外化表現。總結、概括出具有廣泛影響和現代意義的中華文明標識性概念、命題與價值符號,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創新的必然要求。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宏闊的歷史視野、深厚的歷史縱深出發,創造性提出“第二個結合”重大論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要求,并將之體現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頂層設計、政策舉措中。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只有承載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以及道德規范,才能有效闡釋中國理念、中國方案,進而為全球話語體系提供非西方視角。而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提煉并呈現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無疑是構建和創新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重要依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力量。
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迫切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把文化建設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在“兩個結合”中貫通“魂脈”和“根脈”,夯實文化自信根基,提振民族復興精氣神,極大激發了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在此基礎上,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充分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和文明創造力,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傳承中華文明的志氣、骨氣、底氣,鞏固文化主體性,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時代訴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刻影響,“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要實現“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要求,就必須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標識性概念和命題,并以此作為構建中國話語、中國敘事體系的“核心要件”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主題旋律”,充分展示新時代中國為解決全人類問題貢獻的智慧和力量,讓東方文明大國的光輝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可以從中華民族獨特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著手。
汲取宇宙觀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宇宙觀體現著中華民族對整個宇宙以及人與宇宙萬物關系的根本看法。中華文明宇宙觀中最具標識性的精神符號就是天人合一理念。其以“究天人之際”為主旨,并由此派生出“道法自然”“民胞物與”等重要命題與精神標識,強調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源,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與科學社會主義中“人與自然的和解”“合乎規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等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乃至全球生態治理均具有重要借鑒價值。
吸納天下觀中協和萬邦的智慧。天下觀體現著中華民族對世界秩序的總體認知。《尚書》有言:“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反映了中華民族處理各種關系的基本原則,即通過“廣修文德”“厚往薄來”“近悅遠來”的方式,使家族和睦、社會和諧,最終實現天下范圍內廣泛的和平共處。協和萬邦的天下觀還衍生出“親仁善鄰”“講信修睦”“天下為公”“大同社會”等重要命題與精神標識,與馬克思主義“解放全人類”的理想主張等具有高度契合性,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思想資源。
借鑒社會觀中和而不同的準則。社會觀體現著中華民族對社會本身以及人與社會關系的總體認知。和而不同是中華文明社會觀中最重要的精神標識,強調在多樣性中實現和諧統一。在長期發展中,和而不同派生出“任人唯賢”“革故鼎新”等命題與精神標識,強調治國者要德惟善政,關注民眾,關心民生。這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人民主體、人民中心的價值立場具有高度契合性,不僅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提供了豐厚思想滋養,也為全球治理提供了寶貴啟示,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賡續道德觀中人心和善的追求。道德觀體現著中華民族對道德倫理關系的系統認識與精神追求。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及其衍生出的“仁者愛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義利合一”“知行合一”等重要命題與精神標識,彰顯了中華民族向內超越的主體自覺、崇公黜私的道義立場、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以及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這與實現“真正人的道德”“用信任來交換信任”的科學社會主義道德理想相契合,是支撐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強精神柱石。
新征程上,學術理論界應在堅持“兩個結合”的基礎上,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鑒的實踐中,提煉展示好中華文明的獨特精神標識,助力中華文明展現跨越時空、超越國度的永恒魅力。
(作者:曹芳陸衛明,均系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分別系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