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華典故賦能思政課內涵式發展
來源:青海日報作者:楊鐵軍 2025-08-16 09:23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優秀典故作為文化基因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的精神圖譜和價值密碼。在思政教育領域,中華典故不僅是歷史記憶的敘事單元,更是聯通傳統與現代、理論與實踐的文化中介。其蘊含的哲學思想、道德規范與價值理念,與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具有內在一致性。通過深層次、系統化的中華典故賦能,可以激活思政課程的文化根脈,實現從知識傳授向價值引領內涵式躍升,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深層文化支撐。
承繼文化基因,凸顯中華典故賦能適切性
中華典故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耦合,源于其內在的文化根性與價值傳導功能。這種耦合性體現在三個理論維度。
第一,哲學同構性。中華典故涵蓋仁愛、民本、誠信、正義等思想精髓,這些理念與現代社會以人民為中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價值追求形成時空呼應。例如,“協和萬邦”的天下觀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共通性,為思政課提供了古今貫通的理論注腳。這種同構性使中華典故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天然紐帶,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中強化理論說服力。
第二,敘事同一性。中華典故通過具象化敘事激活集體記憶,形成文化認同“情感錨點”。“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蘇武牧羊”的家國情懷等故事,將抽象的民族精神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精神符號。這種敘事機制契合青年學生的認知心理,使價值觀內化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建構,在情感共鳴中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第三,教化協調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諸多要素可在中華典故中找到思想價值原型。例如,“愛國”對應“茍利國家生死以”的擔當,“敬業”呼應“鞠躬盡瘁”的堅守,此類呼應比比皆是。中華典故通過以文化人式涵化路徑,使價值觀教育超越教條式灌輸,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精神塑造。這種潤物無聲的教化功能,正是思政課程突破“空洞化”困境的關鍵所在。
創新賦能路徑,構建三位一體理論模型
推動中華典故深度融入思政課程,需構建“價值傳導—認知建構—情感認同”三位一體的理論模型,實現文化資源向育人效能轉化。
第一,推進價值傳導。課程體系的重構邏輯應立足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建立分層分類、螺旋上升式中華典故課程體系:小學階段選取《孔融讓梨》等中華典故進行道德啟蒙;中學階段結合《史記》《資治通鑒》中的治國理政故事深化歷史思維;大學階段聚焦諸子經典中的哲學命題,在傳統與現代對話中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文化邏輯。這樣的設計超越簡單的“內容分級”,在基于認知發展規律的文化浸潤過程,可使中華典故從“知識標簽”升維為“價值基因”。
第二,推進認知建構。教學范式的機制轉型應改變單向灌輸傳統模式,建立“原典闡釋—現實觀照”雙向對話機制: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典籍原文,理解中華典故的歷史語境;另一方面結合鄉村振興、科技創新等新時代實踐,揭示中華典故的當代價值,實現“古為今用”的意義呈現。同時,運用虛擬仿真、情景劇演繹等技術手段,還原“稷下學宮”“岳陽樓記”等歷史場景,在具身體驗中促進“共情—反思—認同”認知躍升。這種教學轉型的本質,是將中華典故從“教育素材”轉化為“對話主體”,可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創造。
第三,推進情感認同。教師是中華典故賦能的關鍵執行者,需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文化詮釋者”。通過建立典故教學案例庫、開展經典研讀工作坊、組織文博單位考察等路徑,提升教師“以典解理”的學術能力。高校與中小學、文化機構應共建協同育人聯盟,推動中華典故資源的開發共享,使教師真正成為文化自信的引路人。
建立長效機制,支撐思政課內涵式發展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華典故賦能思政課程內涵式發展,需構建制度保障、資源支撐、評價引導三位一體長效機制。
第一,增強頂層設計協同。制度保障方面,教育行政部門需將中華典故教育納入思政課建設標準,明確各學段的教學目標與內容綱要。樹立大思政課程意識,建立大中小學思政課程一體化指導機構,統籌中華典故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避免內容脫節與重復建設。推動高校、中小學與文博機構建立協同育人聯盟,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育人網絡。
第二,強化數字平臺功能。資源支撐方面,應依托數字技術打造“典故思政云平臺”,整合典籍文獻、歷史影像、現代解讀等資源,構建“原文—注釋—案例—拓展”立體化數據庫。開發智能化解碼工具,通過可視化技術呈現中華典故的歷史脈絡與文化關聯,為教學提供“一站式”支持,為學生創設個性化學習路徑。
第三,創新素養導向路徑。評價引導方面,要突破傳統思政課“重知識、輕文化”的評價局限,建立“文化認知—價值認同—行為轉化”多元評價體系。既考查學生對中華典故內容的掌握程度,更關注他們對精神內核的理解深度;既評估課堂內的理論認知,也追蹤課堂外的文化實踐(如典故宣講、精神踐行)。通過“過程性評價+發展性評價”相融合,引導教學從“知識傳遞”轉向“素養培育”。
通過構建“價值傳導—認知建構—情感認同”的理論模型與“制度—資源—評價”保障體系,可實現中華典故資源向育人效能的深度轉化。這一過程不僅是文化基因的現代性激活,更是思政教育從“知性教化”走向“價值生成”的范式變革。中華典故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為思政課程內涵式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文化基源。當學生從“愚公移山”中讀出不畏艱難的精神密碼,在“天下為公”里領悟人類共同價值的真諦,中華文明的星河將照亮他們的精神世界。唯有在守正創新中深植文化根脈,思政課方能真正成為有魂有根的育人主陣地,培養出兼具歷史底蘊與時代擔當的棟梁之材。
〔作者系天津海運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