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蘊含的體用辯證法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何虎生 2025-08-18 09:17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僅是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深化的現實過程,更是推動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內在關系,闡明了“第二個結合”中的“體”“用”辯證關系,為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深刻理解“第二個結合”蘊含的體用辯證法,對于把握“第二個結合”何以可能、何以必須、何以深化,在新征程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具有重大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1.在“魂脈”與“根脈”相貫通中把握“體”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如何理解二者的科學內涵與相互關系是關乎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深刻理解“魂脈”與“根脈”所內蘊的理論特質與價值品性,才能更好把握二者在“第二個結合”中所呈現的具體的、歷史的有機融合與相互貫通,切實把握“體”的統一,從而在相融相通中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表達與實踐內涵。
二者以其自身的開放包容性統合了不同觀念來源的文化差異性,形成了相融互補、相得益彰的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是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其不僅致力于“解釋世界”,同時致力于“改變世界”,具有切實的實踐指向。“共產主義革命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它是世界性的革命,所以將有世界性的活動場所”,這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必然走向同世界民族文化相融合的發展道路。“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科學預見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出現”。馬克思主義自創立以來就始終以開放的姿態面向中華文明,為之后傳入中國、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提供了前提和可能。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與道德規范,構建了中國獨有的文化樣式與價值認同。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與中華文化始終以“和而不同”“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兼容并包的價值理念面對與自身不盡相同的文化思想,進而在融合國內各民族豐富文化內涵、吸納外來文化創新的基礎上形成了多元一體、吐故納新的文化自覺,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開放胸懷。這一包容特性決定了其與馬克思主義必然互相成就,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
二者以文化的內在契合性探索了符合時代發展的理論創新,激發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活力。相互契合才能有機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思想精華,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高度契合、內在融通。馬克思主義強調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整體性把握人與自然關系的“天人合一”理念本質相侔;馬克思主義中以人類自由全面發展為基本愿景搭建起的“自由人聯合體”,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有著共同的人類情懷;馬克思主義強調社會發展要推進人的個性發展,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注重社會和諧有著共通之處;等等。這種契合性、融通性為兩者結合奠定了前提,是結合的邏輯起點。由此,“第二個結合”的內在邏輯也就得以顯明,“魂脈”和“根脈”相結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兩者彼此高度契合而深度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相互貫通,從而發生深刻“化學反應”,塑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2.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中把握“用”的旨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要具備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物質形態,也要呈現精神富足繁榮的文化形態。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目標任務賦予“第二個結合”以“用”的旨歸,回應了“為何結合”的理論命題、延伸出“結合何為”的時代使命。新征程上的“第二個結合”不能止步于“拼盤式”的簡單嫁接,而要在有機結合中創造新的文化生命體。
雙向激活、互相成就是“第二個結合”的實踐指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馬克思主義以深邃的辯證哲思與博大的思想視野,照亮了人類探索歷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喚醒和鼓舞了全世界各民族人民,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具有生命力、最具有創造力的文化成果。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而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今天依然放射出耀眼光芒與創新特質。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是兩個活躍的有機體的相遇。“第二個結合”由彼此契合而可能、因互相成就而必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馬克思主義提供本土化載體、馬克思主義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入現代化活力,二者的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共同煥發時代光彩。這種互相成就關系,本質上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這一實踐場域的“用”為中介實現雙向激活,生發出既符合中華大地土壤“酸堿度”,又契合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精確度”的現代文化新形態。
強基固本、互鑒共構是“第二個結合”的現實依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第二個結合”讓中華民族在新時代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破解了“古今中西之爭”,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奠定了強基固本、守正創新的依憑與指向。首先,“第二個結合”超越中西之爭,筑牢了道路根基,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縱深。這一意義深遠的“結合”將中華文明的歷史縱深融入現代化,轉化為思想、理論、制度的現實力量,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使中國式現代化不僅立足國情,更扎根五千年文化沃土。其次,“第二個結合”破解古今之辨,打開了創新空間,實現了思想活躍和文化主動。這一生動具體的“結合”推動中華民族又一次思想解放,破除了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二元對立,讓我們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最后,“第二個結合”發展深化“以我為主”的自信自立,這一和諧融通的“結合”超越“相互替代”的爭論、打破“土洋”的交往壁壘,在貫通互鑒中確立和鞏固符合現代化發展需要的文化主動地位,更加深刻地確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3.在“體用貫通”中深化“第二個結合”的歷史自覺
在辯證唯物主義視閾下,“第二個結合”中蘊含的“體”的統一和“用”的旨歸,并不構成一種二元對立的結構,而是在更高層面上實現“體用貫通”“體用一如”。這就需要以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為依托,既充分把握“體”又自覺彰顯“用”,在明體達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第二個結合”的歷史自覺,通過處理好理論與實踐、守正與創新、自主與開放的辯證關系,更好推進“第二個結合”。
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堅定文化自信、筑牢文化根基。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作為認識的源泉、動力和檢驗標準,決定了理論的生命力在于與實踐相統一;而理論作為系統化的理性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一基本原理反映在“第二個結合”中,要求我們切實做到以實踐之“源”養理論之“流”、以理論之“矢”射實踐之“的”。一方面,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聯系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不懈探索、重大成就,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基因”,賦予其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契合當代中國實際、體現21世紀時代特點的嶄新內涵;另一方面,回溯中華文明的歷史脈絡,汲取其文化精華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具有更為深厚的歷史基礎、群眾基礎。由此,通過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統一、促進,造就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新的文化生命體”,使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為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提供堅實支撐。
處理好守正與創新的辯證關系,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推進“第二個結合”、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是一項涉及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改革文化體制機制、建設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等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關鍵保障在于牢牢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這就要求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不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深入學習領會這一思想的科學體系、豐富內涵、實踐要求,以此為根本遵循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創造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
處理好自主與開放的辯證關系,鞏固文化主體性、學習借鑒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先后產生的“中體西用論”“全盤西化論”顯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式微。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支撐文化自信的文化主體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新征程上,我們要倍加珍惜、不斷鞏固和發展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自覺彰顯中華文明的鮮明文化特性。同時,必須準確理解開放包容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明確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于自古以來的開放姿態、包容胸懷,進而秉持開放包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作者:何虎生,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紀檢監察學院教授)
編輯:董麗娜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