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
來源:光明日報作者:高璇 2025-05-26 09:27
河南洛陽城南,崖壁窟龕密布,近11萬尊造像、2800多塊碑刻題記、近80座佛塔……歷經1500多個春秋的龍門石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價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期間,來到龍門石窟察看石窟整體布局風貌和代表性窟龕、造像,同現場的文物保護工作者親切交流。他強調,要把這些中華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這一重要論述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指明了方向。
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價值觀念、精神標識。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對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保護好、傳承好、傳播好這些文化瑰寶,要求我們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在科學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闡釋與利用,讓文化遺產“活”在當下、“走”近大眾。
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保護理念的更新,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正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自2005年起,龍門石窟研究院開始為龍門石窟建立數字檔案,借助激光掃描、高清攝影等技術手段采集文物信息,以數字技術保護珍貴古跡。對于部分回歸文物,龍門石窟研究院創新探索通過數字技術進行虛擬“嵌回”,在虛擬空間中,造像實現了“身首合一、復位合璧”。
放眼全國,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正逐步為體量龐大的文化遺產構建起“預測—干預—評估”的智能保護體系,全面提升文化遺產保護的精度與效率。浙江良渚古城利用大數據構建“良渚遺址5000+”數智應用系統,通過“空間規劃管控+網格雙重監管+平臺監測預警”模式強化大遺址綜合保護,初步實現變化可監測、風險可預警、行為可追溯、保護可提前的全天候動態化遺址保護閉環。除了科技的助力,社會力量的參與也在改變著傳統的封閉式保護,越來越多的個人、社區、群眾團體加入文化遺產保護的隊伍。如福建土樓推行認養人制度,社會資本與社區力量深度介入,形成“修繕—活化—反哺”的共生鏈條。
作為寶貴的文化資源,文化遺產是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科技賦能、產業融合,讓文化遺產成為可體驗、可消費、可傳播的現代文化載體,其衍生出的多元文旅服務和產品,有效滿足了大眾新的文化消費需求。如洛陽應天門遺址博物館運用數字孿生技術,在遺址本體上方構建全息投影劇場,游客可目睹三重歷史時空疊加,在交互中深化文化認知。又如龍門石窟研究院啟動了“數字尋親”,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美國芝加哥大學等單位,對散落在全球的石窟碎片進行數字化掃描。比對浮雕老照片,還原衣紋走向;菩薩面容參照同期造像,虛擬補全神韻……2023年,《文昭皇后禮佛圖》率先“數字復活”,借助AR(增強現實)技術,游客能直觀感受浮雕雍容華貴的氣韻。數字技術的參與、可互動的文化場景,突破傳統博物館展陳模式,實現從單向展示到沉浸共生的轉變。
這些創新探索,為參觀者營造了身臨其境的新鮮體驗,也帶動了文旅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促進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龍門石窟游客接待量達770.5萬人次,同比增長31%,游客總量和門票收入均創歷史新高;今年前4個月,龍門石窟接待游客316.9萬人次,同比增長12%,國(境)外游客增長4.6倍。此外,文化IP的開發也在延伸文旅產業的鏈條。如故宮博物院打造“故宮文創”IP,有效帶動了文化授權、數字內容等衍生業態發展,構建了“內容授權—產品開發—場景運營—數字衍生”的完整鏈條,形成從符號消費到產業生態的躍升。
當前,90后、00后群體已是文旅消費市場的主力,讓文化遺產“破壁出圈”,傳播策略亟須轉向年輕化、國際化。隨著新媒體崛起,文化遺產的傳播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短視頻共創、直播探秘等新媒體矩陣傳播形式,推動文化遺產傳播從單向輸出走向雙向互動。如三星堆考古直播通過“云端拆盲盒”的形式吸引眾多年輕網友在線圍觀。隨著“國潮風”的盛行,文化遺產的傳播載體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動漫、潮玩、游戲等載體以年輕化的敘事激活全球市場。敦煌研究院就與相關企業合作,將藏經洞搬進了虛擬世界中,運用最新的游戲引擎和云游戲技術,吸引眾多年輕人沉浸式體驗。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文旅產業發展的協同共進,既是對“何以中國”的文明叩問,更是對“何以未來”的時代作答。當我們在文化遺產中讀懂過去,在創新利用中探索未來,相信文化自信的根基將越發堅實,文旅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也將更加寬廣。
(作者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編輯:張曉芮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